上周更新的文章《外语学习指南》收到一份留言,来自一位伟大的父亲:
能收到这样的评论,我很荣幸。
开通这个专栏的初心就是以真心换真心。我认真地写,多查资料,不说空话。花一天时间写邮件,来配得上你读邮件的十分钟。一切都值得。
本周情绪不宁,只有写字时才逐渐静下心。希望此封邮件也能给你带来思考和平静。
今天要聊的主题是:世界史。让我们开始吧。
为什么学历史?
半年前我有写过一串推,建议读一读历史:
读史有利于我们建立起防骗意识,只有阅读并记住,才能不做“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鉴古知今,学习历史能让我们从长时段看待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找回平静之心,接受不可更易的命运,或振奋勇气去改变未来。
学习历史,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史,能帮助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普世价值从而何来,科学繁荣和现代生活秩序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来。当然我们也一同观看其中的曲折、倒退、毁灭和重生。
那这场旅程该从哪些书开始呢?我的挑书原则:
中不如外,旧不如新,经典不如教科书
下面一一解释。
旧不如新
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断进步,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同样也在不断进步,加深人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
前者的进步肉眼可见,从理论创新落到现实发明,大幅改善我们的生活。后者进步带来的变化就没么显见。然而学术工作者很清楚自己所面对的挑战,每一代学者都遍读前代学者的著作,并试图站在他们肩膀上再看远一点点。
历史学也不例外,不断有新的史料和研究推着我们前进。除非你想梳理一下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否则老旧的书读起来意义不大。当然有些百年前的旧书写得文采飞扬,拿来当小说读自无不可,利于提高文学素养,只是它们更合适归入 “fiction” 类别。
如果你对纳粹/第三帝国感兴趣,请读理查德·伊文思最新的《第三帝国三部曲》,而不是威廉·夏伊勒 60 年前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前者知到的人不多,后者仍在畅销。
如果你对美国历史感兴趣,请先读美国大学 US History 课程最常用的教科书《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而不是由记者写的通俗史学《光荣与梦想》。前者是历史系学生必须;后者文学性很强,书店畅销书。前者适合用于历史学习,后者适用于谈资。
这是中国出版界的坏毛病之一,喜欢盯着版权过期的书来出,免费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可惜部分旧书史观陈旧不说,也许其立足的史料早已被证伪。朋友们请格外当心。
我为大家浪费掉的时间感到难过。
中不如外
中国教授们研究外国历史,大约相当于国足。
近年来随着留学归国的学者增多,水平稍有提升,可惜还是无法跟他们的国外同行同场竞技,毕竟有些教授连外语都还没学明白。
其中有天赋异禀者,多在本国史而非世界史。如秦晖先生这种中外皆通的历史学家,又能数出几个?
节约学习成本,还是先读译著吧。能直接读外文原版再好不过,不仅可以追上学术前沿,还能提高外语水平,一举两得。
经典不如教科书
我们学物理,不是去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是读教科书。
说来奇怪,到了社科历史这里,很多人却提倡读经典。可能简中的教科书太烂了?
请试一下英文翻译过来的教科书,观感会有大幅改善。
以美国为例,大学都开有全校通识课,历史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中开设 AP 课程,让学生在高中就先修大学学分。
简中世界里,国际学校和高中国际部也在给中国高中生提供英语授课的 AP 课程,方便孩子们申请美国本科,其中包括 美国历史、世界近代史、欧洲历史等。这些孩子们所受的教育和毛x厂中学等高考工厂里的教育有天壤之别。
大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课程体系,就是最适合普通人入门学习历史的书籍。
教科书售价很高,编写者自然名利双收。往往是联合编撰,团队有知名教授,也有特别擅长教学的专家,兼顾新学术进展和趣味性。与学术著作不同,插图和小文章更丰富,甚至每个章节附有课后习题。只有质量上乘又易学的教科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一本书+一门课
废话讲完,方法论无非如下:
最高效的入门方法就是 一本书+一门课。书是教科书,课就是美国大学的通识课。那怎么才能去美国大学听课?
好在这是互联网时代,哈佛、耶鲁、斯坦福等都开放了一些线上课程,供全世界求知者学习。你可以在 YouTube、各类 MOOC 平台、iTunes U、网易公开课等地方找到你想要的课程。
坐在电脑前,把自己还原成高中毕业生心态。这是你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沉下心,翻开书,看着屏幕。
此时此刻,无论身在何方,你和美国一位本科生站到同一起跑线上。
推开欧洲历史的大门
我拿欧洲史做个例子。
约翰·M·梅里曼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他开设了一门课程叫欧洲文明 European Civilization, 1648-1945。
这门课被耶鲁大学放到了各个平台,网易公开课甚至做了中文翻译版本。
更妙的是,梅里曼还出版了一本教科书,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了中文:
不夸张地说:搭配这本书学习完课程,你对欧洲近现代历史的理解能超过 99% 的简中键政人。
(这本书简体中文版 20 世纪部分删节较多,请对照英文本做补充。也可以选择另外两本书了解 20 世纪欧洲:克肖的《地狱之行》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标准著作,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标准著作)。
以此为起点,欢迎你推开欧洲历史的大门。
以乌克兰史为例
假如你很关心乌克兰战争的历史起源,有同样的学习方法:
斯奈德 Timothy Snyder 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东欧史。他在 YouTube 上有门课程:现代乌克兰的形成 The Making of Modern Ukraine.
左:泽连斯基 右:斯奈德
课程全英文无翻译,英文不好请先学英文。参考我上一篇专栏:《外语学习简明指南》。
而一本书,可以看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浦洛基的《欧洲之门:乌克兰史两千年》,这本书有中文翻译。
学完之后您对乌克兰的理解,至少可以完爆 99% 的知乎辩经人/b站小将。
举一反三,同样的方法也可用于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
读书加上课,都是 100 学时可入门。
踏上漫长进阶路
入门之后呢?
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喜爱研究历史,之后怎么办?
你可以把阅读历史当作一个终身爱好,这是很好的。按照你感兴趣的历史时段,去进一步阅读专题史和人物传记,感受当时的情境和时代风貌,感受历史局中人所做的个人选择和奋斗。
历史如此有趣,你将有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论文。这个爱好可伴你到白发苍苍。
但请谨慎选择学术道路。历史学术是一条苦路,尤其是研究世界历史。
三门外语是标配:
英语(全球学术通用语言)
法语(近代史必须)
拉丁语(中世纪史必须)
还有你重点研究的国别的语言总要学吧。比如专门研究乌克兰史,那肯定要懂乌克兰语加上俄语。板凳一坐十年冷,经历漫长的学术训练后博士毕业,很多人依然无法在学术界找到一份工作。
求知还是谈资?
普通人所谓读历史,无非是日常生活中多一点谈资。他们读书是不挑的,爱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书店里看到显眼位置摆放,网上有人推荐,也就拿来读了。学到了多少,学习效率如何,不重要。
而真正的求知则是效率导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在有限的生命里求知若渴,需要注重效率,找到最佳路径。共勉。
最后做一下技术总结:
挑书原则:中不如外,旧不如新,经典不如教科书
高效学习:一门课 + 一本教科书
100学时理论:你离入门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只差100个学时
18岁心态:把自己还原成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这是你的第一节课
Enjoy it!
这就是今天的更新,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
European Civilization, 1648-1945 Youtube上有了。谢谢推荐。另外,Ian Shapiro教授的课程,政治学的道德基础,我已经译成了中文,有需要的请告知。
学历史还有一点很重要但比较难做到,就是史观的建立。有的人细节考据很厉害,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人框架搭好了,看史料细节有自己的一套认知方法,不容易被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