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周五如约而至,欢迎来追更。
一百五十年未竟之功
继前任总理默克尔通过欧盟一体化实现了在经济上领导欧盟之后,新任德国总理肖尔茨正在一步步追求俾斯麦以来历任德国领袖都未曾实现的目标:制伏俄国。
威廉二世一战中止步于乌克兰,希特勒二战中止步于莫斯科门前。二战的最后一年,苏联红军打到柏林把红旗插上了帝国议会的顶楼。
德国总理肖尔茨居然是被逼无奈,踌躇很久才决定走上这条艰难但前景广阔的制服俄国道路?他的前任默克尔为何不愿对抗普京只想对俄绥靖?肖尔茨有多少把握,他离成功还有多远?
这位冷静克制的“温水煮普京”特级厨师,正运用拱卒战术,和盟友一起拉紧普京脖子上的绞索,而且速度很克制,一直想方设法防止普京“狗急跳墙”扔核弹。为什么欧洲人这么恐惧核战争?
一场决定半个地球命运的对决正在我们眼前上演,它是如何发生的,又将走向何方?
普京俄国、乌克兰和欧洲的命运正在进入关键时刻。普京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
想要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我们不得不回顾二战后77年波澜壮阔的德俄关系史,历史名人将依次登场:
阿登纳、斯大林、赫鲁晓夫,
勃兰特、肯尼迪、乌布里希,
布什,科尔,戈尔巴乔夫;
当然还有最新一代德俄关系三人组:
普京、默克尔和肖尔茨。
每一位大政治家,都不是历史框架下的提线木偶。他们确实被所在的国家和历史塑造,但这些关键决策者各有各的性格和世界观,他们也主动去创造历史。
这就是本系列文章的主题:
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德国和俄国的战后关系,中间充满了误解、欺骗、尊重、恐惧、怀柔、善意、爱恋、怨言和背叛;
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被历史塑造,又主动塑造历史。
这两场同时发生又互相交叠的互动(德-俄互动、人物与历史的互动)共同谱写出一部变幻莫测的乐章。也就是本系列的大标题:欧洲命运组曲。
七十年冷战烟云
系列文章将从普京1952年降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开始,一路推进到今日,然后向未来延伸。会跨越三个时段:
冷战1947-1991
“冷战间期” 1991-2021
新冷战 2022开始
解释一下什么叫“冷战间期”。
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史,历史学家有共识:
1919到1939年之间的欧洲大陆上所谓的繁荣与和平只是一场二十年幻梦,一战的失败者并未被彻底打倒,也没有被民主改造变成自由世界的自己人。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在积蓄复仇的力量,并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因此这段时间被叫做“战间期”,顾名思义: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之间的时期。1918年法国元帅福熙曾做了神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战间期”的关键转折:欧洲中部的德国“魏玛共和国”从新民主政体蜕变成纳粹极权,纳粹要复兴帝国。
而对于欧洲来说,1991-2021,所谓的“历史终结”同样是一场长达三十年的幻梦,它夹在第一次冷战(1947-1991)和新冷战(2022开始)之间,很适合叫它“冷战间期”。这场三十年大梦华丽无比,让人沉醉不醒。但如同上次一样,自由世界的对手从未束手待毙,他们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
“冷战间期”的关键转折: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的缺陷民主蜕变为普京时代的扩张性威权,普京要复兴俄罗斯帝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俄国坦克通过高加索山隧道开进格鲁吉亚,当时已经有敏锐的政治学家惊呼:“冷战又回来了”。
可惜他们的声音当时听懂的人不多。过去十年则是一段渐进的梦醒过程: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在“冷战间期”的甜梦中醒来,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新冷战之中。
冷战的儿女啊
系列文章的核心主角有三位:普京、默克尔和肖尔茨。站在三位主角身后的是他们成长时期的三个国家:苏联、东德和西德。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考特金(Stephen Kotkin)写作《斯大林传》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他在《权力的悖论》开篇就把斯大林定义为“帝国的儿子”,以此提醒读者:俄罗斯帝国造就了斯大林。而斯大林这位帝国逆子,追随列宁参与苏俄革命,将(白色)帝国彻底埋葬。有趣的是,斯大林在打赢二战之后,又复兴了(红色)帝国,克里姆林宫里高高挂起彼得大帝的肖像。
在我们的三位主角这里:资本主义的西德造就了自由而理性的肖尔茨,共产主义的东德造就了仁爱又怯懦的默克尔;红色帝国苏联则造就了雄心和慎重共存的普京。
而他们的共同点也很清晰:他们都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立志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只是他们的理想互相碰撞。
这与流俗的偏见大相径庭,但读完本系列,也许你会认同这个答案。
聆听到最后一个乐章🎼最后一段音符🎵,也许你不会再讨厌肖尔茨、厌恶默克尔、痛恨普京,而是可怜这三位“自我梦想的囚徒”。
就如同我一样,保持着对他们“基于理解之同情”写下这长长的篇章。
他们的出生年份很接近:普京1952生于圣彼得堡;默克尔1954生于西德汉堡市,几周后被神父父亲带往东德农村;肖尔茨1958年生于西德奥斯纳布吕克,很快就随着父母搬家去了自由城汉堡市。
他们都在冷战里活了30多年,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都跟所在国家以及冷战这个时代背景高度相关。
然而三人对冷战结束的态度却天差地别。在冷战结束前他们素未谋面,2000年后渐次成为德、俄两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他们在冷战中的经验和个人记忆的差别,导致了“冷战间期”里德俄外交领域各种误解和错判,也导致了新冷战的爆发。
此为这一系列文章的核心史观。
走向新冷战
本系列非常慢热,这次坑挖得有点大(蹲在坑里
这场欧洲命运组曲由七个乐章组成:
🎼恐惧、🎼狂喜、🎼自满、🎼怨愤、🎼剧变、🎼冷静和🎼希望❓
第七乐章是面向未来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在“希望”后面加了个问号。“希望❓”问号能否拉直,取决于乌克兰人和所有盟友们的共同努力。
如果这个“🎼希望❓”问号不被拉直呢?这个漆黑太空的一只蓝色玻璃球,这个人类的家园会不会回到组曲的起始点,再度坠入恐惧?这正是肖尔茨等人极力想阻止的未来。
每个乐章我可能都要写好几篇小文章才能讲清楚。那这个系列就是 7乘以 N 篇文章。
我的手速太慢,每周只能更新一篇。天知道多久这个坑才能填完,别到时候我还没写完普京就先……那我会很伤感。
《战后欧洲史》的作者托尼·朱特曾提醒所有写历史的人说:
简洁是一种美德
只有简洁才能让更多人看懂,看明白。历史很复杂,但历史写作必须简洁。毕竟通俗作品不是写论文,论文只给同行看;而在网上连载文章,是要接受每位读者评价的。
因此还是要聚焦人物,而不是聚焦框架。我们跟随主角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来理解他们所思所想,来搞懂他们的每次决策。
呐,一切都要从1952年开始说起,三位主角中最年长的普京来到这世界,降生在帝国之城圣彼得堡。
我们隐于主角们身后,跟着他们一起成长,见证两德与苏俄在冷战、“冷战间期”和新冷战时期的历史进程。
三视角不断穿梭切换,镜头中的西德、东德和苏联的样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而三位主角的性格、奋斗和功过,在乐章结尾的时刻,也终将水落石出。
保持耐心,我慢慢写,你慢慢看。
《🎼第一乐章:恐惧》即将奏响,它的前三个乐段🎵分别是三场诞生:
🎵1,1952,
弗拉基米尔·普京
斯大林主义的盛期,红色正午,一个名叫弗拉基米尔的男婴降生在帝国之城圣彼得堡,当时叫列宁格勒。这座彼得兴建的大城随俄罗斯帝国诞生,从圣彼得堡到彼得格勒,再到列宁格勒,它的每次更名都见证了帝国权力的起伏更迭。降生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弗拉基米尔·普京,一生最憎恨的人是列宁,最热爱的人是彼得大帝。白夜和正午。俄罗斯帝国的双相:光辉和冷酷;斯大林苏联的光明至极与恐怖至极。🎵2,1954,
安吉拉·默克尔
诞生在西德大城市汉堡港,几周后一家人搬去东德农村。那一年东德的共产极权属性早已暴露,东德人蜂拥逃亡西德。他们为何逆流而去?作为神父的默克尔父亲选择直面使命,无法放弃“放牧上帝子民”的责任,即便他们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篇的主题是基督教会,二战之后,善恶分明的天主教徒,因信称义的路德新教,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罪恶,他们如何救赎自己的灵魂?为何基督教民主是西方民主中最重要的力量?基督教民主的政治观是什么?理解宗教才能理解欧洲历史,让我们一起走入欧洲人的灵魂。🎵3, 1958出生不久,
奥拉夫·肖尔茨
一家搬到汉堡港。肖尔茨出生在富裕的商人家庭,他是资本主义的孩子,汉堡港贸易繁盛,以自由立港。汉堡融入德国的历史也是德国追求统一与自由的历史。此时是阿登纳主义盛期,被西方民主改造后的西德享受着经济奇迹,可是民族分裂的痛苦和冷战带来的恐惧却无法消散。这篇的主题是:德国流散的领土和分裂的国族;欧洲民主社会的第二根支柱:社会民主主义的脉络源流。
下周五更新 第一乐章🎼《恐惧》的第一乐段🎵《1952,大帝降生在红色正午》。
敬请期待,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周见。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我怕写得太慢热,有些急脾气的朋友会失去追更的兴趣,下面把欧洲命运组曲七个乐章的大纲全都放出来( 以证明我有认真准备大纲,不是写到哪儿就算到哪儿😂
高楼的框架已完工,只待往中间填入由史料和情感凝聚而成的砖块~
第一乐章:恐惧 DIE ANGST
1955年,联邦德国战后首任总理阿登纳穿越铁幕访问莫斯科,接回被苏联虐待的德国战俘: “我来带孩子们回家”。
1971年,战后首任社民党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下跪,波兰人事后说:“我再也无法恨德国人了”。
两德分裂的冷战时代,德国是美苏预设的主战场。一条边界分割两个德国,同一个民族在冷战前线隔墙对望,“某一天,我们可能全部死于核弹之下”。
融入西方又亲和东方,这套外交政策组合起来,能否吹散冷战的阴云?
青年肖尔茨在汉堡港长大,投身和平运动走上政途;
酷爱俄国文学的东德少女默克尔成为物理学家,躲入专业领域逃避共产党的政治;
克格勃间谍普京携妻女从圣彼得堡来到东德大城德累斯顿,在那里遥望西方。
冷战的恐惧深深植入欧洲每个心灵。本章聚焦德俄两国人民和政治家的冷战记忆,以及这一记忆如何影响他们今日的政治行为。
“每一个站在勃兰登堡门前的人都是德国人,同自己的骨肉同胞分离。每一个人都是柏林人,被迫俯视一道伤痕”
里根 ,1987,在柏林墙前
第二乐章:狂喜 DIE EUPHORIE
隐忍36年的东德人居然走上街头,推翻了共产党的统治,柏林墙倒掉了。人民坐在墙头,边哭边唱歌。
普京匆忙逃出民主化进程中的东德回到圣彼得堡,一度窘迫到开黑车养家糊口。
狡猾的外交大师德国总理科尔纵横捭阖,耍得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团团转,同时求得美、苏、法、波四方谅解,顺滑实现两德统一。
然而他却不支持波罗的海人民的独立建国要求,爱沙尼亚人骂道:“德国人只顾自己!”
红旗在莫斯科落地,苏联崩溃。冷战结束了,核末日的阴云彻底消散,欧洲天晴了。
狂喜的乐章传遍欧洲大陆,然而普京默默地说:“这真是场巨大的悲剧”。
德国是否向新生的俄国承诺了北约永不东扩?
本章聚焦两德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转折时刻,它为未来投下漫长阴影。
“整个德国有史以来首次在西方民主社会中找到自己永久席位的一天来到了”
魏茨泽克, 1990,在德国议会
第三乐章 自满 DIE TRÄGHEIT
西方大获全胜。“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欧盟和北约不断扩张。
2001年普京在德国议会用德语演讲:“俄国是欧洲大家庭的一员”。
怀着美好期待,消化了五个新联邦州的统一德国进入自满怠惰的“最后的人”时代。
经济利益压倒一切,东欧人观察到:“德国是一个伪装成民主国家的商会”。
后现代政治,退出核能,拥抱俄气,军备废弛,施罗德和普京勾肩搭背。
北溪1号,北溪2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罗克斯基隧道里俄国坦克轰鸣,新冷战序章开始,却无法吵醒默克尔的甜梦:“我不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
本章聚焦两德统一后的德俄外交,一路连赢的德国是如何得意忘形。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
第四乐章 怨愤 DAS KLAGEN
横亘在德国和俄国之间有片苦难深重的大地,它的名字叫东欧。被血浸透的大地上小麦和向日葵生长。
东欧的无奈在于,经济依存德国,心理讨厌德国。
但世界上最坏的国家是俄国!所有东欧国家都在喊:德国请你不要相信普京,“北溪2号是一件武器”。德国回复说:你们这些东欧人啊,都是PTSD,患上了恐俄症。
乌克兰灵魂分裂左右为难。Maidan革命,亚努科维奇出逃,俄国吞并克里米亚,策动顿巴斯独立。
明斯克协议1号,明斯克协议2号。
乌克兰人到柏林哭秦庭白费功夫,只是被德国人教育:“波罗申科等人是一群腐败的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泽连斯基你应该跟普京好好谈谈”。
大西洋对岸的盟友美国发来警告,“你们德国买俄国天然气,又让我们驻军保护你们防卫俄国,还不愿意出军费,然后继续修北溪2号?修完好让俄国打乌克兰无后顾之忧是吧?”
载入历史的经典一幕:站着的默克尔怒视坐着的特朗普。
“特朗普破坏跨大西洋盟友关系,默克尔才是西方世界的正道领袖”,左翼媒体人如是说。
从甜蜜到疏离。2014年后普京:“默克尔你居然敢制裁我”。但北溪2号工程仍在继续。
默克尔2022年为自己辩解:“我当年早看透了他,但我们当时已经没有回头路”。
隔着英吉利海峡默默观察欧洲大陆的部分英国人可能觉得“和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政治呢?”,退欧而去。
本章聚焦默克尔执政后期的德俄关系。美国、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怨声载道,要求德国维护欧洲安全,停止北溪2号建设,警惕并制衡俄罗斯。德俄绥靖热情退烧,然而默克尔已无回头路。
好看,把国际政治和历史写得比小说好看。
一个小建议,读者追更的同时是否可以有些类似风格的推荐书目可读?
个人在读“权力与繁荣”,记得好像是哥哥推荐的,拔云见雾!
德国政客真的令人厌恶: 我当年早看透了他。让无数乌克兰人花了生命的罪恶,就简单一句没有回头路就能解释过去?